汲取山水之灵韵,博纳时代之精华。学校大胆实践“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的办学体制,独辟蹊径提出“政产学研、区校一体、协同创新”的办学策略,深耕细作培育品牌专业,与时俱进布局创业阵地,以争做办学示范校的勇气。示范,意味着探索;示范,意味着做强特色。示范校建设之路,时时体现着办学特色。 特色之一 顶层设计,“政产学研”辟蹊径 学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资源的共享,让优势发挥到极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以共融共赢的理念开展顶层设计,为办学提供了“政产学研”结合的方法论和路线图。 政产学研四方协同,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与多家企业建立实体教学科研机构和虚拟协同创新组织,主导多元化的资源投入和共享机制,构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教育实践链条。 组织、机制、师资、环境四轮驱动,全面保障长效运行。通过政府部门主导,建立“政产学研理事会”,下设规划指导、专业建设、科技合作、人才协作、就业指导和后勤保障六个委员会,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建立“政府主导、政策引导、服务支撑、智力支持”的利益驱动机制;建设“双师培育”模式,打造“政府津贴激励、人才共推互聘”为重点的师资队伍;搭建“政产学研”四方联动的科技实训环境。 联合知名企业,建立各类人才培训机构。通过引入优质认证、课程、师资和理念。同时,学校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创建多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实训载体,培训各类人才。通过人才输送,全面服务社会和各大企业,保证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良性合作、共融共赢。 特色之二 专业引领,“移动互联”显峥嵘 建设好品牌专业,就是设好了标杆,掌握了引领器、推进器、试验地。 打造研发团队,良好机制确保质量。打造品牌专业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广纳博取。广泛吸纳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学院多方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职教专家组成高职教育研究理事会,组成专业调研、开发团队,建立专业与产业链对接的开发研究机制,及时研究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发展趋势的“契合度”和“依存度”。 坚持“三新”导向,专业设置不偏航。打造品牌专业不能脱离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坚持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导向。 突出建设重点,有的放矢求实效。建立三环式网络,合作对接铸品牌。建立院系对接产业园区、专业对接企业、教师对接技术人员的专业建设“1+1+1”三环式网络。通过集成式的园、校、企紧密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沉淀优质品牌专业。 特色之三 创新驱动,“互联网+”添活力 “与时俱进”,响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让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就业创造新机遇。 创新课堂形式,智慧教育激活教学。为了适应技术发展新常态,实践“互联网+学堂”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超级课程表”,形成“线上+线下”学习、实训教学新模式;组建“智慧学习云”,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移动学习环境;建设“网上实训室”,让学生可以在物联网新技术展示体验实验室、安卓系统开发实训室、网络存储实验室和无线传感网实训室获得更具体验性和真实感的学习体验。 创业训练基地,企业式孵化添动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得天独厚的环境。在物联网与软件技术学院成立创新创业训练基地,选拔大一、大二学生组建了创新创业团队,由指导教师指导、以企业模式运作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和实践。 创新创业大赛,同台竞技验真知。提供了各种平台和比赛机会,让学生与来自全国的高校学子同台竞技。 可以说,通过创新创业的各项举措,让学生真正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经过如此打磨的学生,尚未走出校门就成了各大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宣传部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16年12月8日 |